近期,我院连续救治多位急危重患者,从创伤性休克到急性心梗,从车祸外伤到消化道大出血,每一场与死神的赛跑,都在印证:当“秒级响应”的急诊速度、“多科联动”的协作优势、“全民共振”的急救意识同频发力,就能织就一张守护生命的“高速网络”。
No.1
急诊人的“秒级响应”
对急危重症患者而言,时间不是分钟,是“生死刻度”,而我院急诊科的每一位医护,都在用“急救意识”将“时间窗口”拉到最长。
高处坠落伤的患者,送达时全身10余处严重创伤,大量失血,意识接近昏迷。急诊护士第一时间为其“建立双通道静脉通路,抽血查血型、配血。”与此同时,急诊医生边查体边下达指令:“心电监护,联系影像科开通绿色通道做CT,通知骨科、普外科、麻醉科、介入科、心内科MDT会诊。” 从患者入院到完成全身检查,仅用12分钟;从明确诊断到多学科团队到位,仅用20分钟。“急诊医生的‘急救意识’,就是把‘可能’变成‘一定’。” 急诊科主任刘永康说。在这里,“绿色通道”不是口号:心梗患者到院后,急诊、心内、导管室“一键联动”,从急诊抢救室直接进导管室,最快19分钟完成血管开通。
这种“秒级响应”,源于日复一日的训练:急诊科每月定期开展急危重症模拟演练,从“急性呼吸衰竭”到“多发伤休克”,每个场景都要求医护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;科室墙上的“时间轴看板”,清晰标注着各类急症的“黄金救治节点”,时刻提醒大家每一秒,都关乎生命。
No.2
急重症一体化“协同网”
“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从不是‘单一科室的事’,而是‘全院的事’。” 这是我院阎敬武院长打造“急重症一体化”体系的核心理念。
这种“一体化”,靠的是技术优势、设施设备优势和完善的制度保障。我院将急诊临床医学中心与重症医学中心(ICU)整合发展,突出三中心一症特色,实现“前哨”与“防线”在技术意义上的结合,提升危重患者救治水平。
我院整合急诊、ICU、呼吸、心内、神经、创伤等科室资源,建立“24 小时待命”机制,任何科室遇到急危重症患者,只需拨打“急重症MDT专线”,相关科室专家必须在30分钟内到场;中心还搭建了“共享病历系统”,所有参与会诊的医生都能实时查看患者的检查报告、用药记录,避免信息断层;甚至连手术室、介入室、影像科都与急诊 “绑定”,确保 “患者在哪里,资源就跟到哪里”。
No.3
唤醒全民“急救意识”
“很多时候,患者的‘急救意识’,是生命的‘第一道防线’。” 急诊科护士长回忆起一位患者:“他在家出现胸痛,立刻意识到可能是心梗,马上让家人拨打 120,还自己嚼服了备用的阿司匹林。就是这几分钟的‘正确操作’,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时间。”但现实中,不少人缺乏基本的急救意识:有人把心梗胸痛当成“胃病”,忍到昏迷才就医;有人遇到家人抽搐,只会慌乱哭喊,不知道要侧卧防窒息;有人看到外伤出血,只会用手按压,不知道要抬高患肢、压迫止血。
为此,我院急诊科不仅“救急”,更“传技”。我院急诊科联合社区、学校、企业,定期开展“急救知识进基层”活动:在社区,医护人员手把手教居民心肺复苏、海姆立克急救法,现场发放“家庭急救包”;在学校,通过 “急救情景剧”,让老师、学生学会应对“异物卡喉”“意外摔伤”;在企业,针对职场人群,重点讲解“心梗、脑卒中的早期识别”,提醒大家 “出现不适别硬扛”。
No.4
以“生命至上”为灯,照亮急救路
从“秒级响应” 的急诊速度,到“多科联动”的一体化协作,再到“全民共振”的急救意识普及,我院急诊科正在用实际行动,打造一张 “从院前到院内、从抢救到康复”的高速生命救治网络。
未来,我院将继续优化“急重症一体化” 体系,提升急诊响应速度,普及急救知识,让这张“生命网络” 更密、更快、更暖,因为每一个生命,都值得被“争分夺秒”地守护。
上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