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 走近世博高新医院神经科医护团队
众所周知,大脑是人体最重要、最复杂、最精密的器官,是人体的“指挥中心”,所以,为大脑做手术,难度可想而知。在世博高新医院有这样一群“大脑守护者”,他们有责任、有担当,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,用真情温暖患者及家属。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经科,看他们如何一次又一次创造生命奇迹。
神经科作为世博高新医院建立的重点科室,自成立以来,他们就致力于构建“预防—治疗—康复”的全程疾病管理模式,时刻都在与时间“赛跑”,和血栓“较劲”,给中枢“维稳”,兢兢业业,毫不懈怠,用心为百姓的生命护航。
在刀尖行走 保证手术安全
“患者把生命交给医生,这是一种莫大的信任,所以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。每当手术完成后,看到患者的笑脸,我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、自豪感、满足感,这是不断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。”4月3日上午,世博高新医院特聘专家、硕士生导师于筠教授在查完病房后这样说。
于筠教授从事神经科和疼痛疾病的临床、科研及教学工作30余年,擅长显微手术、 内镜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。在同事们的印象中,于筠总是拼尽全力挽救病人的生命。2月份的一天,刚下夜班的于筠接到医院的紧急电话,一位94岁高龄的肖奶奶因不慎摔倒,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时昏迷不醒,双侧瞳孔不等大,病情非常严重继续紧急救治。于是火速返回医院,立刻对患者进行诊断。颅脑CT显示广泛硬膜下血肿、右侧显著,伴脑疝形成;额头皮下血肿。初步诊断为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,必须立刻手术!
于筠考虑到肖奶奶年龄太大,受伤部位是结构复杂、布满血管和神经的大脑,大的手术创伤难以承受,所以决定采用对人体伤害最小的微创手术。他凭借其精湛的技术,带领神经科团队,仅用了半个多小时,就从肖奶奶颅脑中冲洗引流出100多毫升的淤血,顺利结束手术。术后肖奶奶意识很快恢复,且肢体恢复自主运动,经过神经科医护人员一周左右的精心护理,终于康复出院。
有人说当神经科医生是“刀尖上行走,如履薄冰”,很多人对此也许不能体会。因为神经科的患者就算手术非常成功,术后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。成功的手术只是成功救治的第一步,术后病人往往还会经历水肿高峰期、并发症期,重症病人还有漫长的康复期。所以,术后要随时掌控病情变化,避免可能出现的异常。神经科的医生始终坚持“患者至上,生命第一”的理念,全力保证手术安全,提高患者生存率,减少术后并发症,努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
与死神赛跑 延续家庭幸福
3月31日早晨,一位50岁的女患者被家人发现烦躁不安,不能说话,于是到神经科就诊。当天值班的单宏宽主任接诊后,发现患者意识不清,瞳孔开始放大,于是迅速作出初步诊断:脑梗死!
众所周知,脑梗死也就是俗称的“中风”,要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的溶栓治疗、避免导致后遗症。时间就是生命!世博高新医院的绿色通道立即开启:颅脑CT检查,血液标本送检,介入手术室内仪器迅速到位、麻醉科技师到位、各科骨干全面集结,在单宏宽主任的带领下,各司其职,紧急而又有条不紊地为患者争夺着每一分钟。45分钟后所有检查结果汇总: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主干血栓形成。此病死亡率极高,手术风险很大。
单宏宽主任立即向家属交代病情,说明溶栓的必要性及溶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。随后,医疗团队在单宏宽的带领下,立即开始对患者开始介入治疗手术,实施动脉接触溶栓,经过2个小时不懈的努力,患者终于转危为安。
溶栓手术后的第二天,单宏宽主任带队查房,患者意识转清,虽仍无法言语,但双手已能轻微抬起,生命体征平稳。患者孩子饱含热泪地向神经科医护人员说:“多亏你们当初争分夺秒的努力让我妈摆脱了死亡的危险,让我们这个家继续保持完整!”
为患者接力 生命再次起航
3月31日下午,70岁的李奶奶突然神志不清、言语含糊、肢体活动障碍、呼吸不规则,在发病一个小时后被家人送至医院。神经科张启岩主任迅速对病人进行评估、检查。经颅脑CT检查,李奶奶双侧基底节及左侧放射冠区腔隙性梗死灶,大脑中动脉完全闭塞,病情相当危重。
按照张启岩主任建议,医院协调急诊科、心内科、神经科等相关科室,立即启动绿色生命通道,送入重症监护室,在患者呼吸停止前成功插管,并进行综合治疗,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。
之后,张启岩主任带领神经科医护人员对患者立即予以救治,从死神手中抢回了李奶奶的生命。
“在所有的老年病中,脑血管疾病最为高发,在所有的疾病当中,脑血管疾病也是死亡率、致残率最高的疾病。”忙碌了一天的张启岩说。当细细的微导丝穿过一个个患者迂曲的血管,克服种种难题终将支架放置在既定位置,于医生而言是一次次技术的跨越,而于患者而言,则是一次次生死的跨越。幸好,它已经被张启岩主任掌握在手中。
做品质护理 患者感受温暖
去年,75岁的王某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入住神经科。这种疾病使患者四肢无力瘫痪,严重可导致呼吸肌麻痹。患上这种疾病对医、护、患都是一场考验,病程长,并发症多,护理困难重重。
患者入院后病情迅速进展,很快出现呼吸肌麻痹,不得不长期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,这大大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概率。神经内科护士长高国英介绍,为了病人能够早日康复,翻身、拍背、吸痰、监测病情,每一个护理操作她们都严格规范且一丝不苟。由于患者气管切开,无法正常交流,责任护士刘笛笛给患者特意制作了一个小白板,上面写出患者最需要的几点,比如“我要吸痰”、“我要喝水”、“我想翻身”等,当患者想表达什么的时候,护士会拿出小白板,按次序点上面的文字,直到患者点头。
经过数月的努力,病人的病情一天一天慢慢好转,从脱离呼吸机到拔除气管套管,从肢体能慢慢在床上移动到肢体能活动,最终病人能在家属的搀扶下下床做简单的活动。不仅如此,在患者返家休养的期间,护士们多次登门随访,指导日常护理。患者每每提及,总忍不住潸然泪下,感谢这群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,使他能再次站起来。
2019年,医院全面实施“5+3+6”工程,神经科推出了“延伸服务”的理念,把医疗、护理的工作推向院外、推向社会。李静、张秀杰、毕林鑫等医护人员牺牲多个休息日,多次走访出院患者,并亲切地跟患者交流,他们还为困难家庭送去了慰问品等。她们认真细致,满腔热忱,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,不仅为患者带来最优质的护理,更为患者和家属送去春天般的温暖!
任重道远,策马扬鞭。神经科主任单宏宽表示,他们将按照阎敬武院长的要求,以新技术引进、新项目开展、新业务推广为抓手,站在医学前沿,为把神经科建设成淄博市知名专科的目标而不懈努力!
上一篇:世博高新医院又添两员“大将”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