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
【世博健康】高考成绩今起陆续公布,医生们不淡定了……

发表日期:2018/6/23 10:18:59 来源: 关注:

“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忽视一个现象,就是孩子承受的压力有一些是来自外部的,但是更大的压力是孩子把外部的压力内化了。”专家表示,一个人习惯的形成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:第一个是被动阶段,这时人们的行为更多的表现为遵从,遵从外在的要求和压力;第二个是主动阶段,这时人的行为更多的表现为认同,认同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压力;而第三个就是自动阶段,这时人已经把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压力完全内化了,行为的动力来自自己。

“当到了自动阶段,孩子就会把承受这些压力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,当成自己必须、应该做好的事情。而这个力量是巨大的。”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大家眼中的“好孩子”会选择自杀,那是因为他们更容易把外部的压力内化,所以当他们做得自认为不够好时,就更加不会原谅自己,对自己更加不宽容。

世博专家介绍

高考后会出现这3种现象

焦虑

这类考生把高考看得很重、经常有挫败感,将高考与前途挂钩,认为高考失利就是未来前景黯淡。他们会反复回忆、寻找、品味本次高考中的不足,这种做法会放大痛苦的情绪体验,看不到自身的优点,带来较强烈的挫败感。与父母、亲戚或朋友交谈时,时常表现出不自信、懊悔的身体语言。

对策:对于上述群体,建议家长、亲戚或朋友尽量避免在其面前问及诸如“考得怎么样?能考多少分?”之类的话,避免其再次放大“高考很重要,问题很严重”的信号。主张通过亲子活动、携友游玩、学习技能、体验工作等等来充实自己的生活,以事情来“挤占”他们“胡思乱想”的时间和空间。

放纵型心理

这类考生把高考看得不很重要、心理比较茫然,他们由高考前的紧张忙碌的生活一下子进入无事可做的闲散状态,其心理的不适主要表现为或失落或放纵。

对策:建议这类考生主动提升自我的独立意识和行为能力,从以前习惯于被安排、被管理的状态中接管自我,与家长、亲戚、朋友一起,借助网络、社会上的优秀资源,对高考成绩公布前的这段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,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,并尝试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对考试成绩的估算做两份不同的生涯规划。家长亦要有意识地多观察孩子的举动,当孩子通过自身努力无法独立地接管自我、控制自我的时候,家长要想办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。尤其是长时间表现为放纵的孩子,家长更要及时地介入,防止他们养成不良习惯,甚至是步入歧途。

憧憬型心理

自我感觉良好、心理状态较好。

对策:这类考生仍建议利用这段时间来走进社会、体味生活、制订自己的生涯规划,为未来更好的发展打基础。


家长如何做?

首先建议家长、亲戚或朋友尽量避免在其面前问及诸如“考多少分?才考这么一点分数!”之类的话,避免其再次放大“高考很重要,问题很严重”的信号。

其次家长应及时跟孩子沟通,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压力及负担,并做出正确的引导。比如,对那些把落榜看成是自己前途终结的考生,家长应帮助他们做好敢于面对现实、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。

同时,帮助孩子学习一些必要的自我心理调适技术。对于考“砸”的孩子,家长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其他方面的优点之后,要引导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弥补缺点。

总体来说家长尽量放平自己的心态,学生考的好与坏已成定局,做好学生心理疏导至关重要,不要过度纠结和攀比。及时引导学生规划好暑假生活和接下来的人生。

考生如何做?

考生经历了高考前的思想焦虑和心理疲劳,又承受着来自家庭、学校的压力,精神高度紧张、疲惫,这个阶段要多补觉、多休息;考生要对高考有个心理预期,感觉能考上的,要结合兴趣选择学校、专业,感觉不理想的,是复读还是就业,都要考虑成熟,要为身份、生活方式的转变调整好心态,积极面对未来的人生。

建议考生制定一个活动计划,循序渐进地增加娱乐项目,要合理安排娱乐时间,丰富活动内容,如将听音乐、运动、玩游戏、看书、学习英语等活动结合,既照顾了兴趣爱好,又增长了知识。

点评此文章 / 写评论得积分!+ 我要点评
  • 暂无评论 + 登录后点评
  • © 2017-2020 SBGXHOSPITAL.COM